中國物理學會
2022年11月
附獲獎者工作介紹:
獲獎者:陳 輝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陳輝副研究員從事極低溫-強磁場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及其應用研究。他與合作者發展了多級電磁屏蔽技術并提高能量分辨率?;诟叻直鎾呙杷淼里@微鏡技術,在原子尺度系統研究了"籠目"金屬表面與新型二維材料的原子構型與新奇物性,發現了"籠目"超導體中的配對密度波與"籠目"磁性金屬中的"自旋軌道極化子",實現了石墨烯納米島原子級精準可控、按需定制的"折紙術",為新型低維材料精準構筑與物性調控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
獲獎者:楊建成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楊建成研究員從事強流離子加速器束流動力學和關鍵技術研究。帶領團隊完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總體設計和關鍵技術攻關,創新突破了新一代強流重離子加速器非諧振快循環加速技術瓶頸,核心指標國際領先;成功研發我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用重離子同步加速器,結構獨特、周長世界同類裝置最短,實現多項國際先進指標;成功研發我國首臺空間環境地面模擬專用離子加速器,為航天空間輻照研究提供先進實驗平臺。
獲獎者:吳 健
工作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吳健教授的研究方向為超快激光物理,他與合作者在分子超快動力學的精密測量與控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作為30多年來第一個實驗揭示了分子內電子-核共享多光子能量的新現象,重新認識分子吸收光子能量這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首要過程;實驗測量了分子內電子阿秒局域隧穿位置和方向,驗證了物理學家20 多年前提出的電子局域增強分子電離的假設;實現了分子振轉波包精密操控,實驗演示了分子超快緩存的概念。
獲獎者:許秀來
工作單位: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許秀來教授的研究方向是低維半導體光電物理與器件。他與合作者研究了半導體單量子點中量子態的高精度操控與探測;利用單量子點與光子晶體微腔的強耦合首次實現了雙光子激子極化激元,并利用p軌道激子突破偶極近似提升了極化激元的耦合強度;結合光學微腔與波導的集成,實現了確定性的自旋光分束,拓展了半導體單量子體系的片上集成與應用。
獲獎者:袁輝球
工作單位:浙江大學
袁輝球教授主要從事低溫、高壓、強磁場等極端條件下關聯電子材料的奇異電子態研究,在重費米子和超導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他和合作者在純凈鐵磁材料體系中發現了鐵磁量子臨界性及奇異金屬行為,在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了近藤外爾費米子激發以及重費米子超導與量子臨界性的多重性,揭示了重費米子超導、非中心對稱超導以及時間反演對稱破缺超導的一些獨特性質及其新穎超導配對態,系統研究了鐵基超導體的上臨界磁場。
獲獎者:姚 宏
工作單位:清華大學
姚宏教授主要從事強關聯量子物態和超導的理論研究。姚宏和合作者首次提出了自發破缺時間反演對稱性的非阿貝爾量子自旋液體的嚴格可解模型,被國際同行稱為Yao-Kivelson模型;首次提出了自旋旋轉對稱的量子自旋軌道液體的嚴格可解模型,被國際同行命名為"姚李模型"。他理論發現三維外爾半金屬的超導量子相變具有演生超對稱性,是三維凝聚態體系中實現超對稱性的首個范例。他原創性地提出馬約拉納表象來解決一系列量子模型的費米符號問題。
獲獎者:魏 龍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魏龍研究員長期從事核分析、核成像技術研究,在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包括:與合作者以正電子譜學的方式揭示了半導體以及過渡族化合物的微觀缺陷及其演化規律,研制了基于電子直線加速器的慢正電子強束流系統;率先在國內開展編碼孔徑成像的輻射安全應用,解決了高本底環境下的噪聲抑制問題,提高了成像靈敏度;推動了射線成像技術在生物醫學及精密測量等領域的應用;研制了高性能小型PET等一系列科學儀器設備。
獲獎者:劉玉鑫
工作單位:北京大學
劉玉鑫教授在多體和少體量子系統的代數研究方法、強相互作用物質、QCD和原子核形狀相變、極端條件下的原子核結構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尤其是對無法確定熱力學勢的非微擾強作用系統建立了相變判據,預言了QCD相變的相邊界曲線和臨界終點狀態,建立了非微擾QCD的相互作用模型,建立了超形變、相變臨界點等奇異核態的代數模型。
獲獎者:李海波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李海波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正負電子對撞實驗物理研究。2005年起參與北京譜儀III(BESIII)物理預研究工作,與合作者在BESIII實驗中開展以下研究工作: 1)參與開展粲介子和粲重子的實驗研究;2)利用BESIII實驗開展夸克碎裂函數的研究;3)開展正反超子衰變中CP破壞和稀有衰變的實驗研究,為理解強子物質基本結構及其相互作用性質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