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Λ超子是含一個奇異夸克的重子,就是把中子內部一個下夸克替換成奇異夸克。Λ超子是重子八重態中含奇異夸克的最輕重子,是最早在宇宙線實驗發現的長壽命超子,歷史上研究其衰變性質對弱相互作用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超子的衰變主要包括三類:強子衰變、半輕衰變以及輻射衰變。其中超子的輻射衰變是唯一包含了電磁、弱和強三種相互作用的過程,是研究低能區相互作用的理想場所。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對超子衰變過程的分波振幅做了首次研究[1],并對衰變振幅過程進行了參數化,其中的衰變不對稱參數a表征超子衰變中宇稱破缺和宇稱守恒振幅的比例,在輻射衰變中也描述了末態輻射光子的自旋極化。Λ超子輻射躍遷到中子是奇異數改變的過程,日本理論家Yasuo Hara考慮到SU(3)味對稱性破缺后,預言了輻射光子的自旋極化行為[2],該理論被稱為Hara定理。然而在


利用BESⅢ上收集的100億






這一成果主要由中國科技大學周小蓉特任教授帶領博士生李賀,與高能所李海波研究員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Andrzej Kupsc教授等BESⅢ合作組成員共同完成。BESⅢ高精度的實驗數據得益于探測器的設計和離線軟件科研人員的大量精細刻度工作,同時也感謝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加速器團隊在疫情期間的維護和運行。
圖1:BESⅢ上的實驗結果(黑色十字和黃色填充橢圓)與世界平均值(藍色豎直帶),及多個理論模型預言的比較。
文章鏈接: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Lett.129.2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