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上述挑戰,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教授、梁世軍副教授與南京理工大學程斌教授合作團隊另辟蹊徑,將范德華鐵磁體和拓撲半金屬以“原子樂高”的方式搭建出新型范德華自旋軌道量子材料,利用低對稱性和強自旋軌道耦合效應所誘導的非正交電荷-自旋轉換機制,首次構筑了具有對稱讀寫功能的可級聯自旋軌道邏輯器件(圖1),并以此為新型器件單元,構建出可重構的存內邏輯電路,為低能耗、可大規模級聯的新型自旋計算器件的開發提供了全新的材料體系和可行的技術途徑。
相關研究成果以“Cascadable in-memory computing based on symmetric writing and readout”(基于對稱讀寫的可級聯存內計算)為題于2022年12月9日在線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上。我校物理學院博士生王利錚和熊俊林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繆峰教授、梁世軍副教授與南京理工大學程斌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張海軍教授與博士生王福毅為論文的理論合作者。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王振林教授課題組在樣品的光學表征方面提供了幫助,中科院物理所石友國教授和博士生肖靜靜,以及美國Rutgers大學的Sang-Wook Cheong教授和博士生Xianghan Xu提供了實驗所需樣品。該工作得到了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中科院先導B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以及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的支持。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團隊首先利用二維材料異質結轉移技術人工搭建了具有垂直磁各向異性自旋軌道(perpendicular-anisotropy spin-orbit (PASO))的人工量子材料WTe2/Fe3GeTe2(圖2A和2B)。搭建的人工量子材料不僅保留了Fe3GeTe2垂直磁各向異性的特點,在不同溫度下表現出穩定的反?;魻栯娮瑁▓D2C),而且,該量子材料中的低對稱結構和強軌道自旋耦合效應通過共同作用,能夠誘導產生非正交電荷-自旋轉換效應,打破傳統高對稱材料中電荷流、自旋流、自旋極化三者必須正交的限制。利用這種全新的轉換機制,使得通過在PASO量子材料中施加橫向的電荷流,能夠在范德華界面處產生與自旋流平行的垂直自旋極化(圖1左),在無外磁場輔助下實現脈沖電流誘導的垂直磁矩翻轉(圖2D)。
進一步,合作研究團隊利用上述非常規電荷-自旋轉換的逆效應,設計并實現了垂直磁矩的對稱讀取方案。研究團隊通過在PASO器件垂直方向施加電流的方法,使得電流中的電子與PASO器件的垂直磁矩發生交換作用,從而產生與電子運動方向平行的自旋極化。該具有共線特征的自旋流通過非正交的自旋-電荷轉換機制,轉換為平行于范德華界面的電荷流(圖1右),最終在開路的條件下以電壓的信號被探測到(如圖3A所示)。當器件磁矩方向翻轉時,注入電子的自旋極化方向同樣發生翻轉,這使得通過自旋-電荷轉換效應產生的電流方向發生相應改變,因此可以通過探測橫向電流信號實現對垂直磁矩狀態的讀取。該對稱讀取操作中的輸出電流可直接被用來驅動下一級器件單元中磁狀態的寫入操作,展現出器件的高度可級聯性,為進一步構建低能耗、可重構存內計算器件提供了物理基礎。
利用PASO器件的對稱讀寫機制,合作研究團隊進一步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可重構存內邏輯計算器件(圖4A和B)。如圖4A所示,該PASO邏輯器件具有三個獨立的電流信號輸入端(/A、/B和/control),通過非正交電荷-自旋轉換效應,輸入的脈沖電流/A和/B會在WTe2中產生垂直的自旋極化,從而實現Fe3GeTe2磁狀態的寫入;而在施加電流信號/A、/B之前,通過施加控制端脈沖電流信號/control可以對初始磁狀態進行調控。研究團隊定義在/A、/B和/control中施加正的電流脈沖信號為輸入邏輯1,施加負的電流脈沖信號為輸入邏輯0;磁矩的狀態通過反?;魻栯娮璧拇笮泶_定,若為高阻態則被定義為輸出邏輯1,低阻態被定義為輸出邏輯0。通過改變輸入端/A、/B和控制端/control信號,在單一PASO器件中分別實現了與非(圖4C)、或非(圖4D)、非(圖4E)三種完備邏輯運算功能,以及這些邏輯功能的重構。將此存內邏輯器件作為基本構筑單元,合作研究團隊進一步提出了存內邏輯計算電路方案,并通過器件級聯實現了更復雜的半加器的存內邏輯計算功能(圖4F和G),展示了PASO器件實現任意復雜存內邏輯計算功能的潛力。該工作為開發超低功耗、可大規模集成的自旋計算器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有望未來應用于高能效存內計算與類腦計算電路中。
論文鏈接:http://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q6833